我在沈阳工作和生活过,能感觉到,确实不太景气。我所交流过的几乎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抱怨说这几年赚的钱明显少了,但各方面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我在繁华的一条街上看到“啤酒买一瓶送两瓶”;”运动服买一件送两件”等海报,不得不感到这个地方是不太景气的。
虽然不能太笼统地讲,东北三省之间有区别,光是辽宁省内,沈阳和大连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截然不同,最近东北的经济发展缓慢和滞后,从一个比较基本的背景和国情来说,在国家大力解决产生过剩的问题,推进内需拉动型发展,展开反腐败斗争,鼓励大众创业等大大环境下,东北始终没能够及时、迅速、合理地反应过来,应对过来,转变过来。反正,无论从结构性改革还是历史性转变的角度,东北的命运正处于十字路口,需要想法想法面对和突破。
无论是在北京上学期间还是在沈阳工作期间,我从来不认为东北人的智商和能力比其他地方的人低,我认识很多优秀和有魅力的东北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东北人,无论是在东北本地,外地还是海外。东北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且,城镇化程度也不低。当然,这些跟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息息相关。
不过,从我在沈阳工作生活过的经历看,至少有一点是不利于东北经济东山再起的,即东北人的观念和活法。据我观察,东北人普遍相信关系、面子、圈子、人脉、权力等力量。比如,一个年轻人有了一定的资金和目标,有不少人往往不把这些用在提升自己真正能力,而花在拉关系,买人情,搞行贿等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方面。
另外,据我观察,对于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人,不少本地的父母很赤裸裸地鼓励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进入公务员系统,至少进国企单位或事业单位,为此,鼓励孩子考研,为此花钱,想方设法拉近周围的关系和人脉,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奔跑和奋斗,而很少有家长鼓励孩子进一家新兴、年轻的企业,何况从零创业。
我在辽大的本科学生们,无论是大四的还是大三的,如今要认真考虑毕业后走向的问题了,我坚信很多辽宁本省的学生不仅有能力,还敢于挑战和尝试,这一代的年轻人肯定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年代。我担心的是,即使他们当事者想挑战和尝试,走进一条不传统的、新兴的、挑战性的道路,父母亲戚或当地社会不允许她们这么做,依我看,这样负能量的氛围和观念在东北是普遍存在的,我也没看到改善的征兆。
当然,我估计,也相信,真正有智商和能力的学生是看到自己在本地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离开故乡,到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甚至海外去寻找发展机会的。我非常鼓励他们走出本省,勇敢到外地和外国发现自己。不过,这样下去,东北的人口流失,更严重的,人才流失就无法阻挡,而且,东北的现状越这样下去,曾经离开的人才们越没有回来为家乡的发展献身的可能了。这或许也是如今东北所面临的恶性循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