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燕来说,他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建立西晋,运气占了绝大多数,是因为他的对手太弱了。
像在蜀中,那就不用说自己也控制不住了。然而,暴戾放荡的吴国孙皓,在吴国内部早已怨声载道,他的死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280年灭吴后,结束了近百年混乱和纷争的皇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改革,为西晋帝国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治这个国家后,司马燕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据三国时期统计,蜀国人口94万,吴国人口230万,魏国人口443万,总共才767万。
然而,司马燕通过人口普查后,发现西晋人口超过1600万。其原因包括自然人口的增加,以及难民和黑人家庭返回他们的家乡,从而得到登记。
司马燕在查明户籍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男性可以拥有70亩土地,女性可以拥有30亩土地。在那个农耕时代,一个家庭拥有一百亩土地,足够吃饭穿暖。
在税收方面,司马燕规定,16岁至60岁之间需要纳税和服兵役,但65岁以上的老人和12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纳税和服役。至于13-15岁和61-65岁的人,可以享受优惠的税收和徭役条件。
而且,一个人虽然拥有70亩地,但只需要为50亩地交税。女人虽然拥有30亩地,但只需要缴纳20亩地的税。也就是说,多出来的20亩地和10亩地,种多少粮食,都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人们还需要缴纳家庭转移税,但不多,每年只需要缴纳3帛3斤棉花。在这种轻徭役、低税的政策下,可以说司马燕的财政制度是完全为民着想的,只要这种制度能够全面实施,金朝就会成为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强大王朝,使得八党都臣服于四方。
但很尴尬的是,西晋的稳定只维持了11年,国家的稳定只维持了37年。然后就陷入了八王之乱,五国之乱,广袤的西晋只能相安无事,成为东晋。
曹丕通过退位从东汉获得政权。司马燕通过灭亡从曹魏那里获得了政权。禅宗制度虽然可以避免大规模血腥战争,和平转移权力,不破坏社会经济,但也会让新政权继承前政权留下的诸多缺陷。为了政权的稳定,新政权甚至不能整顿旧政权的利益集团,只能妥协旧政权留下的旧官僚、旧制度、旧问题。
特别是西晋经历了两个朝代的灭亡,不可能设计出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更不可能实施。
例如,司马燕自信的土地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许多问题。
司马燕希望土改能推进到全国,但只能局限在北方曹魏控制的地区。因为这个地方战乱多年,土地多次易手,西晋可以直接收归国有,然后统一分配。
但在蜀汉和吴栋,他们的土地是归其所有者所有的,西晋时期很难强行将这两个地区的土地收归国有,更谈不上重新分配。
更尴尬的是,即使在北方,这个制度也很难实施。因为曹魏曾经实行过开荒制度,把大量的耕地分给流离失所的人,让他们耕种土地,所以也被称为户。按照规定,户产粮食一半交给国家保管,国家也保证不用交其他税,没有徭役。
后来曹魏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奖励给官僚贵族,这些佃户自然就成了官僚贵族的佃户。房客只需要给官僚和n付伙食费
根据司马燕的政策,官僚和贵族将失去大量的土地和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佃农不仅要开始服徭役,还要缴纳更多的税,所以他们不愿意。
毕竟,司马燕是通过退位的方式获得政治权力的,这导致他无法强力推行自己的理念,不得不与官僚贵族妥协。不然贵族官僚联手对付他,他就被别人退位了。
为了利益,司马燕必须安抚官僚贵族,给他们足够的利益来支持西晋政权。因此,尽管司马燕的土地改革政策规定男子70亩,女子30亩,但他为官僚和贵族建立了另一种制度。
即按照官员的职位大小,一级官员可以拥有5000亩土地,然后逐渐减少500亩,九级官员可以拥有1000亩土地。而官僚贵族,也不用交税,更不用说徭役了。
更可怕的是,官僚贵族的亲属,最多九户,最少三代,不用交税。此外,他们还可以庇护房客和仆人,但也不必纳税。
没有办法。禅修获得的世界导致西晋权威的缺失,甚至导致需要不断向旧势力妥协让步。
司马燕意识到,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控制,几年后司马家族的威望会越来越低,真的会被另一个家族取代。为此,司马燕大肆围堵司马氏诸侯王,希望利用司马氏家族的势力震慑官僚贵族势力,巩固西晋统治。
结果尴尬,诸侯皇后分了。他们非但没有为朝廷分忧,反而利用朝廷的弱势暗中扩张势力,卷入与朝廷争权夺利的漩涡。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地方收入进入了王子的口袋,朝廷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
靠武力获取政权的人往往寿命更长,因为他们可以颠覆旧制度,颠覆旧势力,从而建立新制度,培养新势力。这样的制度往往更具创新性和生命力。
而通过禅宗体系,我们需要安抚旧势力,需要不断的妥协和退让。结果,大量国家利益落入私人手中。
此外,司马燕实行分封制,进一步加速了西晋的灭亡。在诸多障碍下,司马燕看似完善的土改制度根本无法进行,只能成为海市蜃楼,成为历史的尘埃。
所以西晋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灭亡,是一个短命的朝代。
来源:灯塔,欢迎分享这篇文章!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