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尹喜是先秦时邽县(今天水市)人,母鲁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招为东宫宾友。这就是尹喜的真正身份,他是一个酷爱此道之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周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
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尹喜把他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前著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老子把此书授予尹喜后,老子遂去,不知所终。尹喜得到此书后,爱不释手,因为他本身就好此道,所以看问题的本质与众不同。尹喜在书中解惑了很多东西,在书中他发现了大道的真谛,对“道”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连忙归隐深山,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流传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