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无非四个人: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汲黯与宋璟,对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早已陌生。包拯的事迹或传奇,有着诸多的“复合成分”。史上“四大清官”四个减去两个,或需再减去-一个,答案自然更加明了: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海瑞不是第一,至少也是第二。
1514年1月22日,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海瑞出生了。 这个生于大明朝最南端的一个穷乡僻壤的酸举人,从不惑之年才进入官场,却历经三朝不衰,造就了三十余年屹立朝堂而不倒的奇迹。
1586 年,他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相当于监察部长),官阶二品,是大明王朝的高级官员。1587 年,他死于任上。按理说,这样的一位中央级高官,死后遗产不可计量。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关于海瑞死后究竟留下多少遗产,有几种说法,其中说他遗产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这样说的:他留下了151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这些遗产多吗?据史书记载,海瑞的同代人一大贪官严嵩,嘉靖四十一年倒台,抄家时单是白银一项就抄出两百多万两。单白银一项,严嵩的家产是海瑞的多少倍呀!他死时,留下的积蓄竟不够他的丧葬费,结果他的同僚主动捐助,才把他的丧事给了结了。但是,在当时,海瑞去世的噩耗一传出后,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如丧考妣。他出丧那天,南京城不少店铺主动停止营业以示哀悼, 许多非亲非故的普通市民,也纷纷前往,加入到海瑞的丧葬行列。送葬的行列绵延一百多里,人们哀声不绝。这种场面大概是前无古人吧。人们把最真挚的敬意献给这位-生正直、清廉的官员。
海瑞从1554年开始担任小官,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一直靠俸禄养家糊口。他不请客送礼,不接受别人的一两银子的贿赂,更不用说贪污政府一两银子。 他当知县时,他家餐桌上的蔬菜是他自已带仆人在衙门后面地里种的。他很少食用酒肉。据说他唯一的一次“奢侈”,是为了给母亲做寿(海瑞是个大孝子),买了两斤肉,这竟被当作新闻在当时的官场上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坚决要求算清了退回去。按理说,七钱银子算什么,可是他决不为这点蝇头小利,毁了自己的一世清白。
在他的的人生当中,他始终不渝的人生信条有两条:一条是“四书五经”阐述的君子道德原则,一条是洪武皇帝制定的政策法令。海瑞一生宦海浮沉33年,三次被罢官。与其说他当官出名,不如说是罢官成就了他的后世美名。现代历史学家吴晗写了历史剧本《海瑞罢官》,令逐渐被历史尘封的历史人物海瑞又一次扬名全国。他任淳安知县时,就不怕得罪高居相位严嵩的党羽淳安总督胡宪宗。胡宪宗的儿子到淳安,耀武扬威,颐指气使,把淳安的驿丞吊起来打,海瑞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将其拘捕,押送总督衙门,并将其随身携带的银子没收充公。海瑞是一生正气,以天下为己任,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强。他在任应天巡抚的时候,决心扬善惩恶,肃清吏治。苏州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闻说海瑞官任应天巡抚,闻风丧胆,纷纷移家避居。他在任上雷厉风行,推行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海瑞也像魏征一样,敢于披龙鳞,犯颜直谏。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还是六品司员的海瑞,“位卑未敢忘忧国”,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在谏疏中,开宗明义说一个皇帝够不够格关键是看他能不能让臣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接下去他将嘉靖皇帝与汉代的汉文帝刘恒进行对比,说嘉靖天资卓越,但是汉文帝创造了“文景之治”,而当今却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他希冀嘉靖皇帝对时局多关心一点,官府少剥削一点,冤假错案少一点,社会风气好一点。他说这只不过是嘉靖皇帝“一振作间而已”,“而陛下何不为之?”结果昏聩的嘉靖皇帝怒不可遏,摔了奏折,下令将海瑞逮捕。海瑞因此坐牢。不久,嘉靖皇帝死了,海瑞被释出狱。但是即便如此,海瑞无怨无悔,一如既往,甚至改革吏治、敦化民风的决心更大。
这就是海瑞,屹立官场三十载不倒,他的精神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了不朽的传奇。而这位清官何以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得以处事的呢?实则是官场之利益相关,利益从来就是官场的深层次动因,海瑞与他们风格迥异,但没有利益冲突,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就没有腐败。明朝中叶以后,官僚体系虽已整体腐化,但官僚集团不可能希望王朝倒塌。真是那样,就是最彻底的利益丧失。每一个贪官,都希望别人是廉吏,所以越是腐败的社会,越是需要“清官”。海瑞,就是这样受到了官场的肯定,也就这样名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