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换来的不一定是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早晨,子贡正在大院门口打扫。
有客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找我们老师有什么事?”
客人回答:“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说:“这个不用劳烦先生,我就可以。”
客人说:“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子贡笑答:“四季。”
客曰:“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于是,两人争论不休,直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等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没有回答,观察一阵后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客人听到这非常开心,大笑而去。
子贡非常奇怪,待客人走后,忙问老师:“这一年到底有几季?”
孔子回答:“四季”
子贡不解。
孔子继而说道:“此时非彼时。方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于春天生,秋天亡,哪里见过冬天?你与其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听到这,子贡明白了。
这与“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说的是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并不是教我们投机取巧,而是要随机应变。与之相似的还有接下来还有这样一段,是关于小和尚的。
小和尚听到师傅这样说,非常不满。
于是,跑下山去。
看到那个人和另一个人争论不出,最后打了起来。
最终,小和尚理解了师傅。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讲理的人时,不妨向曾仕强教授学习,想想三季人,心态就会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