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认为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自己制定出新的、合理的规则,完全值得鼓励啊!
不过,我也理解提问的家长,以及生活中很多家长口中的“听话”,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愿意尊重父母的合理要求,遵守必要的规则。
确实,保证“自由”和“指导”的平衡,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中,有两个关键因素:
1、沟通
2、纪律约束
不过,能做好“有效的纪律约束”,还是很不容易的。
你本来跟孩子说:
但孩子非让你再讲一个,哼哼唧唧、在你身上蹭来蹭去、眼泪就要夺眶而出了……你无法拒绝,只好再讲一个;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想买个玩具,你本来想说:
但孩子撒泼打滚,哇哇大哭……你看不下去,只好买了。
别说希望“孩子听爸妈的话”了,现在分明是“爸妈听孩子的话”。
特别是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让步之后,孩子们很自然会这样认为:
“我为所欲为的时候,才是爸爸妈妈重视我的时候!”
或者这样认为:
“你爱我,就应该听我的、满足我”。
如果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那父母不仅没做好“纪律约束”,反而被孩子反过来“操纵”了。
操纵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也许是我们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教会了孩子“操纵”。
我们可能是怎么教的呢?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了一个“斯金纳箱”。
一只饥饿的大白鼠来到斯金纳箱里,这是个像笼子一样的小箱子,箱壁上露出一个杠杆,还有一个放东西的小托盘,除此之外啥都没有了。
开始时,大白鼠溜达了一圈,然后无意中把前肢搭到了杠杆上,没想到随着“咔哒”一声想,一个食物就会掉进托盘里。
大鼠吃掉了食物,又开始四处探索,又一次不经意地碰到了杠杆,没想到“咔哒”一声响,托盘里又掉进一个食物!
经过几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之后,大白鼠学会了频繁地按压杠杆的行为。
食物作为奖赏,提高了大白鼠按压杠杆这个行为的频率,甚至形成了习惯,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生活中,我们也无意中给予了孩子很多“奖励”,从而让孩子把一些行为形成了习惯。
比如因为孩子一再恳求或发脾气,于是妈妈答应给他买一个玩具,玩具就成了一个奖励,让孩子以后增加发脾气的频率——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次又一次地发脾气。
通常,我们之所以甘愿被孩子操纵,就是因为:
孩子用“哭”换来了玩具,真的不哭了;
孩子用撒泼打滚换来了棒棒糖,真的不打滚了;
孩子用耍赖换来了看电视的权利,真的停止耍赖了……
先不说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教养,但至少,他们这下高兴了吧?
不一定哦!
虽然通过“操纵”父母而达到了自己的小目的,但孩子们却并不真正开心。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
是的,孩子可能真的“操纵”了父母,但他们却并不想“操纵”父母。
首先,树立这样的一个信念:
即便孩子真的在“操纵”我,我也并不把这当成“操纵”。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解释为“操纵”,我们自己心里也很可能不好受,比如:
一旦觉得孩子在操纵我,我会觉得焦虑,于是我下意识地会反击、惩罚孩子;
一旦觉得孩子在操纵我,我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下意识地对孩子冷淡,至少暂时不想和孩子亲密地联系了;
一旦觉得孩子在操纵我,我就觉的需要给他一个教训!于是我给他讲道理,或责骂他;
一旦觉得孩子在操纵我,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失控”了,于是我下意识就想加强对家庭的控制,努力保持自己的地位。
简而言之,如果觉得孩子在“操纵”我们,我们也往往陷入一种非常不愉快的心态。
第二,关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但不纵容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顽皮、哭闹、耍赖,其实到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即:某种程度上的需求没得到满足。
那孩子到底在需求什么呢?
孩子的需求其实很深刻。
当4岁的孩子仍旧抱着小时候的毯子、奶嘴的时候,他并不真的需要毯子和奶嘴,他可能是需要一点爱和安全感;
当孩子在商场哭闹着要一个玩具时,他也许并不真的需要这个玩具,他可能是在长期逛商场的过程中,累了,紧张了,和妈妈的情感连接告急、安全感不足了,他更需要妈妈的安慰和关注。
这对于家长来说,也很不容易。
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哭过,或发过脾气,当时我们或许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抚,我们的父母也希望赶紧控制住我们,赶紧“止哭”。
于是,现在我们的孩子情绪爆发时,我们第一想法也是“控制”,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办法。
其实,这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急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想办法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建立起紧密的连接。比如:
蹲下来、专心地、紧紧地拥抱孩子,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喜欢那个玩具车,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也许你对孩子表现出这样的同感心之后,孩子并不能立刻停止哭闹。但如果能这样持续安抚五分钟,孩子很可能慢慢恢复情绪,愿意安静下来,听妈妈舒缓人心的安慰。
想要玩具车只是表象,而对妈妈的爱和关心的需求才是内因。
一旦孩子获得了妈妈的安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获得了妈妈的理解,玩具车就不那么重要了。
即便孩子还有点心心念念,但妈妈如果在孩子已经平静后再建议“妈妈回家给你做一个”,“我们回去一起画一个”,“过生日的时候就给你买”……孩子也更容易接受这个建议。
第三,允许孩子情绪的阀门偶尔“撒撒气”
孩子们确实需要时不时地打开自己情绪的阀门,也需要在“撒撒气”的时候,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
他们心碎地哭,发脾气,尖叫,颤抖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来帮助他们,孩子们会因此感到安全,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我们需要让孩子懂得:
你有时候感到生气、委屈、难过、忍不住发脾气,这没什么不对的,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它;
不论你感到生气、难过、还是委屈,爸爸妈妈都会尊重你的情感,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是我们家的一份子,我们都依然爱你;
你可以生气,但你也要学会直面问题。当然,爸爸妈妈会体谅你、安抚你、帮助你。
如果你相信爸爸妈妈,那我们可以帮你想办法发泄情绪,比如,爸爸要是生气了,就喜欢去房间里打打沙袋!但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你骂人。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你要学会接受它、尊重它,认识到你生气了,然后学会放下。这样你会变得更好。
让孩子学会从“困难”变得“阳光明媚”,相信自己能从不好的情绪里走出来,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害怕、无力、没信心,他们才会相信自己能勇敢地表达内心的任何感情,减轻自己的情感负担。
孩子会“操纵”父母吗?孩子会“不听话”吗?也许是的,但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意,这只是孩子在感到无助时,发出的“求助信号”。
孩子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的时候,真的只需要满足他的要求,他就高兴了吗?未必!
孩子可能是不会说“我很委屈”、“我很生气”、“我很嫉妒”这样复杂、深刻的表达情绪的语言……于是只能说“我要抱”、“我要玩具”。
其实,孩子自己也不想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中,他也想学会“走出来”的方法。他很希望爸妈能理解他,从而帮助他。
因此,如果爸妈只是一味满足孩子表面的要求,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于是更容易依赖、喜怒无常,而且社会技能、自控能力都比较低。
被“溺爱”的孩子,也并不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