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产中,每年春季育秧田播种,应该说,我们所播的种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个共性矛盾,以多下播种量来保证足够的出苗量,总是担心种子播少了,苗会出不好,所以就会,不分品种特性,不分粒形大小都是一个播种量,总觉得多下籽心理才会有底。实际不然,下种过多,只是增加了育秧田幼苗的群体生长量,可能会保证栽插时秧苗有足够的棵数,但是栽插后的存活质量受秧苗素质影响。也会出现植伤,返青缓慢等等诸多问题。那么如题所问。
育秧田播种量多少,是决定能否育出壮苗的基本条件。所以苗壮与否也是决定该品种的能否高产的前提条件。此时下种量的多少,具有影响大田实际生产的重要意义。
育秧田下种量多少与培育壮苗呈正相关
实际生产中,我们所种植品种的类型,粒形,粒重等繁多,其生长特征特性各有不同。包括圆粒,中长粒形,细长粒形,超长粒形等。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性来确定的,不同区域适宜种植供需不同类型的品种,但是有一点是共性的,下种量的多少与培育壮苗是呈正相关的。所以有效控制播种量才是培育壮关键所在。下量的多少应以达到培育壮苗标准为基础,根据品种芽率,粒重,生长特性等方面来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什么是健壮苗标准
按照我们日常移栽时秧苗叶龄大小区分为,大,中,小苗,小苗叶龄为2.1~2.5叶(20~25天),中苗叶龄为3.1~3.5叶(30~35天),大苗叶龄为4.1~4.5叶(40~45天)。
一,地上地下壮苗同步标准
以秧苗叶龄3.1~3.5叶,日龄为30~35天的中苗为例,其地上部分达到33118,即:基部中茎长度为3mm,第一叶鞘高3cm以内,第一叶叶耳与第二叶叶耳间距1cm左右,第二叶叶耳与第三叶叶耳间距1cm左右,第三叶叶长为8cm左右,株高13cm左右,与此同时地下部分达到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 条,第一叶节根条待发。根白,毛根多,须根多。
二,健壮苗整体形态标准
1.健壮苗白根多:实际生产中,栽插时,秧苗白根多且旺盛,栽插后缓苗返青快,能够促进秧苗提早进入分蘖状态。
2.茎扁基粗苗壮:为什么要适宜调控播种量?也就是为培育壮苗打基础。茎扁粗壮的秧苗,能够提早出蘖,且腋芽发育粗壮。粗壮秧苗是长大穗的基础苗,相对于茎基部细弱苗,茎基部粗壮苗茎内大维管束数多,且大维管束数量与穗部一次枝梗分化数呈正相关,一般穗部一次枝梗分化数是大维管束数量的1/3。因此粗壮苗是大穗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粗壮苗体内贮存养分相对较多,有利于移栽后秧苗发新根,促分蘖。
3.叶挺苗绿:健壮秧在育秧田表现稳健生长,无病害,苗色健康,叶片生长态势良好,挺,弯而不披垂,有利于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移栽后发苗快。
三,健壮苗生理标准
健壮苗生理标准,主要体现在吐水(露珠),秧苗吐水多少,说明其根系发育健壮情况,一般来讲,健壮苗早晚,土水多,弱苗,僵苗土水少,病苗无水吐。健壮苗光合能力强,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抗逆力和发根能力强。秧苗生理标准,是我们在育秧田管理方面,早期判断秧苗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播种量与芽率的关系
通常我们所购买种子的芽率最低标准是85%,但是往往在实际生中,会发生人为造成种子出芽率低且参差不齐,那么此等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增加一定比例的播种量,出芽率正常的可根据培育健壮苗的播种量进行,一般正常播种为芽种2.4两(120克)左右,干种2两(100克),播种量多少与芽率呈正相关。
粒重
水稻品种类型多,种子的千粒重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粒重范围26~至30克,粒重的种子粒形大,虽然下同样的种量,但是单位面积粒数相对粒形小,粒重轻的种子相对要少。
数据统计,以旱育健壮苗干种量100克计算。千粒重26克种子每500克粒数为19230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2.43粒。
千粒重27克种子每500克粒数为18518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2.34粒。
千粒重28克种子每500克粒数为17857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2.25粒。
千粒重29克种子每500克粒数为17241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2.18粒。
千粒重30克种子每500 克粒数为16666粒,每平方厘米种子粒数约为2.1粒。
根据以上总总,我们看千粒重之间差异小的单位面积粒数差异小,反之差异大,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注意这些细节的问题。对于大粒形种子,应适当调整播种量。
品种的生育特征特性
水稻品种类型多,其生育特征特性也各有不同,文中所指的是品种的分蘖能力的差异性。
播种多少,我们可根据品分蘖能力强弱适当调整播种量,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是靠分蘖争取大穗,和有效田间群体生长量。分蘖能力差的品种需要多株数基本苗弥补分蘖率的不足,如果这类品种播量过少,每平方厘米单位面积粒数少,出苗稀,是必要影响栽插秧下苗量。导致田间基本苗量过少。在水稻分蘖末期田间群体生长量很难达到目标产量有效株数,这样是必要影响公顷产量。所以根据品种的生育特征特性适当调整播种量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长粒水稻苗床每盘播种量多少为宜?
我们应以培育健壮苗为基础,根据不同品种间存在的差异适当调整播种量。灵活掌握细节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
以上浅析是根据多年的种植观点,与水稻种植户朋友们一起分享。当然这其中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更多的稻农朋友也能够一起分享你的经验观点。同时欢迎您一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