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认识一下戴恩,戴恩是位犹太富商,1983年购买阿森纳股份进入董事会前从事蔗糖买卖。成为阿森纳董事后,他通过多年经营,成为英格兰足坛权倾朝野的人物。鼎盛时期,他身兼阿森纳和足总副主席长达4年,并在去年10月当选G14主席。担任阿森纳副主席的20多年里,他不仅彻底改变了阿森纳,也改变了英格兰足球。英超的诞生、发展,商业化,品牌化和全球化与他密不可分
戴恩为人深谋远虑。当年他买下主席希尔-伍德手中的16.6%股份时,后者曾说戴恩“疯了”:“有些有钱人喜欢买跑车和游艇,他喜欢阿森纳,我希望他真的喜欢,但我还是认为他疯了。购买那些股份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笔投资都打了水漂。”戴恩后来将部分股份转手菲什曼,但手中14.5%的股份仍能带来巨大财富。早在英格兰为足球流氓苦恼的日子,他就预见到英格兰足坛是个未经开发的金矿。接受BBC采访时,他形容英格兰足球“是个沉睡的巨人。看了美国人如何盘剥体育,我们至少落后了几光年!”
当足总副主席这个位置在2004年被废止后,他又设法让自己作为英超代表,进入12人的足总董事会,他还是足总理事会成员,欧足联俱乐部委员会成员。在足坛政治圈子里,他的能量是巨大的。2000年,基冈战绩远不如足总预期那么理想,不少人认为应该把罗布森爵士请回来。但戴恩说服当时的足总CEO克罗泽尔,暗中和拉齐奥主帅埃里克森达成协议,导致后者成为英格兰国家队史上第一位外教。而温格也是英超第二位外教,仅晚于曾执教阿斯顿维拉的捷克人文格罗什,文氏曾带过捷克国家队。当埃里克森注定下台,足总开始物色接班人时,戴恩又设法挤进选帅班子,并举荐斯科拉里,结果巴西人对面试始乱终弃,让英国人丢尽面子。
斯科拉里半途“逃逸”,是戴恩失势和盛极而衰的转捩点。事实上,戴恩的失势在过去一年多已经初露端倪。首先,他因为阿森纳和比利时贝弗伦俱乐部的合作遭到欧足联调查,第二天就被选出12人的足总执行董事会,尽管欧足联最终没有查到什么,但他的形象就打了折扣。现在他又被逐出阿森纳董事会,随之可能失去G14主席一职。他还是足总理事会成员之一,但已经没有实权。
戴恩只剩下和克伦克合作一途,讽刺的是他当时转手股份给菲什曼,结果将他赶出阿森纳的正是菲什 曼。3年来,戴恩意识到只有借助外资才能和阿布等外籍老板抗衡,但其观点不容于董事会。眼下戴恩是走了,但迟早他会回来,也许是美国人收购成功的那天。
1996年,正处于事业最低谷的温格只能在日本联赛混饭吃,而当时已进入阿森纳俱乐部核心领导层的大卫·戴恩力排众议,从日本J联赛引入温格。他给阿森纳带来了随后成就枪手伟业的一代名帅,更开创了英超俱乐部聘请外籍主教练的先河。自此,阿森纳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由一支“懵蛋阿森纳”变成了华丽流畅的青年枪手,成为技术足球、攻势足球的代名词。温格和戴恩,一个主管赛事,一个主管经济,两人齐心协力为阿森纳创造了盛世。